跳至主要内容

说说汇丰银行的由来:

 


说说汇丰银行的由来: 我们都知道,英国是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工业革命最先在纺纱行业展开,珍妮纺纱机比老式纺纱机效率提高了1.5倍,后来飞梭再次让纺纱效率加倍,因为新机器能在更短的时间纺出更多棉纱,因而也让最先使用珍妮纺纱机的工厂利润翻倍。 看到纺纱非常赚钱,更多商人涌入纺纱行业,因为欧洲各国向来交流频繁,很快先进的纺纱设备也进入欧洲,很快棉纱的产量就严重过剩了。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工人失业,工厂倒闭,商人破产,也就是所谓的经历危机。 为了避免经济危机,欧洲商人把他们的工业品带到印度、非洲、东南亚来卖,当然也带到了中国。 只是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让英国商人很难进一步扩大销量,这样他们很恼火。那时候的清朝,因为向欧洲大量出口茶叶、丝绸、磁器等商品,一直是白银净流入国。为了赚到中国人的钱,他们开始用鸦片代替棉纱卖到中国,很快中国的市场就被打开了,更多英法商人进入中国。但他们只能在广州和香港活动,商品也只能通过广州十三行代销。直到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也开放了更多通商口岸,更多的外商进入中国。 那时候还处于商品输出阶段,外商从欧洲印度把商品运到香港广州上海,再从香港上海把中国的茶叶运到欧洲,这个周期是很长的,短则四五个月,长则大半年,这就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大洋行,如怡和洋行、旗昌洋行,都有自己的汇兑部门支持相关业务,但小一点的洋行就不行了。 因为市场有需要,所以外资银行就进来了。工业革命后,发展最快的是英国,所以最先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也大都是英资银行。这些银行的总部不是在伦敦就是在孟买,刚开始上海贸易量不大的时候还能应付,但随着太平天国被灭,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从苏州转移到上海,上海的贸易量越来越大,外商急需一个有实力的专门经营中国贸易的大银行,汇丰银行就这么来了。 跟其他外资银行不同的是,汇丰银行的总部设在香港。这就意味着,商人如果贷1000元,在其他外资银行需要四五个月才能审批通过,在汇丰只需要十天半个月就可以。因为超过1000元的贷款需要总行的审批才可以放款。而当时通讯极不发达,需要海运把信件寄回伦敦、巴黎或者孟买,审批通过了再从这些地方寄回来,才能放款。汇丰总部在香港,审批来回最多15天,这就极大缩短了审批周期。 做生意的人都知道,市场情况瞬息万变,一不小心机会就错过了,所以放款周期长短对小商人太重要了。这也是汇丰银行能够后来居上的重要原因。 当然汇丰银行屹立不倒,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从一开始筹资的时候,就把重点放在了香港和上海。最先的12000股,香港外商认购4000,上海外商认购4000,还有2000给日本、新加坡、印尼等商人。股东里有外商,也有不少中国商界的大人物,可以说汇丰银行确实代表了整个香港商界。这也是1870年代,汇丰银行能够拉到清政府贷款和官员巨商大额存款的原因所在。 1850年以前,中国口岸的汇兑主要以怡和洋行为准,后来是参考麦加利(渣打)银行,等到了1870年代中后期普遍以汇丰银行为准。汇丰每天的挂牌价,就是市场参考价。 这样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国民党上台。国民党上台后,宋子文进行了一系列的财税改革,把关税、盐税从外资银行手里收回来了,金银也收归央行统一管理。再到抗战爆发,英美银行被日本接管,不得不撤退到租界和香港,业务急剧收缩。虽然内战时略有恢复,因为长久的战争消耗,再也没了往日的辉煌。 没几年国民党战败,中共掌权,在中共的社会主义运动下,外资纷纷撤离,再来就是改开以后了。 近年,随着国进民退浪潮的再次兴起,又有一大批外资银行随着外资企业撤离了。 让人不由得觉得,时代就像螺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返回原点。 改开的细节2 《经济特区是怎么搞起来的》:youtu.be/79a5mR7xnxA?si

汇丰银行一开始的资本当中有沙逊家族的背景,后来帮过李鸿章,李鸿章就把清政府的好多业务都给他们做了。当时中国只有钱庄,没有现代化的银行。清政府也没有银行系统。对内对外的钱财事务,包括赔款的一些抵押的延税关税都放在汇丰银行。汇丰银行间接的,干了很多央行干的事。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华夏文摘】易桂鸣:庚子之殇: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男爵夫妇 发

  【华夏文摘】易桂鸣:庚子之殇: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男爵夫妇 发 发表于   2021 年 11 月 02 日   由   舟巷 (1)克林德男爵其人 (图1, 克林德男爵公使) 克林德男爵被任命为德意志帝国驻墨西哥国公使前,曾经在中国服务长达10年,先后出任驻广州、天津等地的领事。克林德了解中国,粗通汉语,调往墨国任公使,虽然升官了,但是才非所用,知觉屈就。所幸墨国不过是他外交生涯中的一个中转站。他自认中国才是他施展拳脚之地。 克林德男爵出生于德国一个贵族世家,长年漂泊海外,年过40仍未婚娶,是一名准钻石王老五。出使墨国时,他经常往返美、墨两地,频繁出现在华盛顿DC上流社会。他的每次到来,都引来不少家境富裕的美国家长的关注。1890年代,美国工业革命成功摧生无数北美富豪,这些祖先来自欧洲的美国富人,意欲寻根,追求名门,让自家的女孩子远嫁欧洲贵族。克林德男爵当时是一个炙手可热的求婚对象。由于经常出入华府上流社会,他得以结识时年芳龄26的富家小姐莱德亚特——莱德亚特小姐之父,当时是密执根中央铁路公司总裁。 克林德男爵与莱德亚特小姐,于1897年2月25日在牧师主持下,海誓山盟,结下良缘。这桩时尚的跨国婚姻,标志着没落的欧洲贵族,与富得流油的美国富家小姐联姻,日渐式微的贵族,获得源源不断的新资注入,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得以延续。 迎娶豆蔻年华的莱德亚特小姐时,克林德男爵年届44岁。他当时已经是德皇威廉二世意欲称霸世界的德国不可多得的杰出外交官。富有而漂亮的莱德亚特小姐,也因此婚姻而亮丽变身成了令人仰慕的“男爵夫人”。 (图2, 男爵夫人莱德亚特) 莱德亚特小姐嫁给克林德男爵之前,从未到过中国;她与中国无缘无故,对这个遥远、古老的东方之国,毫无概念。她更没有想到,随夫君出使中国,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 在墨国大使任上两年抱得美人归的克林德男爵,终于在1899年4月如愿获调北京,出任德意志帝国驻大清国公使。然而,当这对璧合珠联的男爵夫妇抵达中国北京时,甚嚣尘上的“义和拳”暴乱,席卷中国华北——两百多年的满清王朝,在内忧外患夹击下,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图3,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号称刀枪不入的义和拳民) 1900年6月19日下午,在北京公使任上约一年后的这天,克林德男爵和另外十一位驻北京的外国使节,同时收到一个大号的深红色信封。男爵夫人亲眼看着丈夫克林德打开信封,取出里面的

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荒诞角色

  受辱的“中立”——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荒诞角色 2014年06月03日10:11   来源: 北京日报 原标题:受辱的“中立” 尽可能大的一块 1900年春夏之交,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山西、直隶和东北地区蔓延开来,并得到了清廷的支持。由此引发八国联军从天津大沽登陆,一路攻入北京。 八国联军之中有沙俄一部,但只是他们入侵中国的一小支部队。真正的俄军主力,是远远超过八国联军总数的十五万人。义和团运动刚刚在东北兴起,沙俄便看到了机会,其陆军大臣说:“这将给我们一个占据满洲的借口。”“中国在衰亡、崩溃,俄国应当利用这一时机,攫取尽可能大的一块。” 这“尽可能大的一块”,就是整个中国东北。十五万俄军打着镇压义和团、保护东清铁路的旗号,兵分七路,席卷而来。当时,清政府在东北的驻军满打满算不过九万人,根本不是俄军对手。当年10月6日,沙俄军队会师铁岭,占领东北全境。 即便是在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时候,列强往往也要为自己的殖民侵略找个漂亮的理由。沙俄要修筑东清铁路,打着和清政府共同防御日本的幌子。1897年12月,沙俄舰队开进大连湾,强租旅顺,给清政府的解释是共同协防一个月前占领了青岛的德国。这样的伪饰当然只是空头支票,但清政府一来无力抗拒,二来又看到了“以夷制夷”的空间,都应承了下来,还答应东清铁路开辟一条支线连接旅顺。由此形成了东清铁路的“丁”字形结构。 而这一次的入侵,沙俄连空头支票都没开。他们俘虏了盛京将军增祺,强迫他在《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上签字画押,规定遣散华兵,交出军火,拆毁炮台,俄国驻军监管奉天行政等内容,完全是赤裸裸的侵略了。 不过,沙俄还是想给清政府一点儿“甜头”,他们抢先承认流亡西安的慈禧集团的合法性,接受其议和要求,接纳李鸿章为议和代表,甚至第一个向列强倡议从华北撤军。沙俄以为这一打一拉,就会换取清政府承认其对东北的占领。 后来的历史表明,沙俄这一次错估了清政府委曲求全的底线。 喻大华说,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放弃东北是一个足以危及其政权存续的严重事件。东北是中原屏藩、京津门户,东北一失,国家安全无从谈起。更为重要的是,东北是“发祥之地,陪都在焉,列圣陵寝在焉,万万无不收复之理。” 1901年1月1日,清政府任命杨儒为全权大臣,与沙俄商办交收东三省事宜。 杨儒是晚清外交使节中为数不多的“硬骨头”,往返沙俄谈判十余次,在威逼利诱之下不为所动。俄方不放弃霸占东北的根本立
  胡成:何以心系中国——基督教医疗传教士与地方社会(1835—1911)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0 何以心系中国 ———基督教医疗传教士与地方社会 (1835 — 1911)*   胡 成   内容提要  在近代来华的基督教医疗传教士的记述中较多地记载了他们初到一地 , 虽曾遇到当地士绅和官府的排斥 , 却也得到一些普通民众的热心帮助 ; 随着熟悉和了解程度的加深 , 他们与中国地方社会、普通民众多能成为和睦相处乃至相扶相助的邻里和街坊。此外 , 由于基督教医疗传教士在华的社会生活条件优于西方 , 医疗工作得到当地社会和普通民众的高度尊敬和慷慨捐助 , 致使他们很多人“心系中国”。在这个意义上 , 基督教医疗传教士在中国社会取得成功 , 并非仅由于西方近代医学在治疗方面的优越及其个人的奉献精神 , 还在于中国作为一个高度世俗化的社会 , 普通民众的质朴、良善和地方社会的慈善传统。更重要的是 , 中国地方社会和普通民众对基督教医疗传教士的接纳和善待 , 深刻影响到这些随不平等条约而强行闯入的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重新认识和文化反省。 关键词  中外交往 基督教 医疗传教士 西方近代医学 地方社会   在近代东西方交往或中外两个文明接触和碰撞的研究中 , 传教士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群体 , 迄今为止中外学术界大致形成了三种研究典范 : 一是 1960 年代兴起的侵略 / 反抗 ( 冲击 / 反应 ) 的历史理念 , 讲述传教士如何将基督教引入中国 , 受到当地官绅和民众的攻击和排斥 , 较多关注 19 世纪中后期在各地爆发的教案 , 以及义和团时期的盲目排外**件① ; 二是 1970 年代兴起的改造中国以及后来的现代化研究模式 , 讲述传教士如何用西方文明改造中国 , 较多关注传教士通过改善中国天文历法、翻译西方学术著述、创办学校、医院 , 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变革② ; 三是最近兴起的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典范 , 较多关注传教士如何改变传教策略 , 注意利用科学而非宗教 , 尽力化解中国社会的敌对情绪而进行的文化适应和调整。③然而 , 从进一步研究的角度来看 , 尽管这三种研究典范各有侧重 , 但似都较多关注传教士遇到的文化抵抗 , 以及中国地方社会和普通民众在文化变革过程中的被动接受 , 而较少注意中国地方社会和普通民众的理性应对和积极推动———即中国社会的历史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