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汉名伯希和[1],法国语言学家、汉学家、探险家。1900年被困在外国公使馆1908年前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买了大批敦煌文物运往法国

 保罗·欧仁·佩利奥(法语:Paul Eugène Pelliot,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日),汉名伯希和[1]履中[2]法国语言学家汉学家探险家。1908年前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买了大批敦煌文物运往法国,今藏法国国家图书馆老馆。伯希和精通多国语言:英语德语俄语汉语波斯语藏语阿拉伯语越南语蒙古语土耳其语吐火罗语等。

生平[编辑]

  • 1878年5月28日出生于巴黎。曾就读巴黎斯坦尼斯学院。毕业后师从汉学家沙畹印度学家 西尔万·莱维
  • 1900年初伯希和被派往位于法属印度支那河内法国远东学院工作。同年二月他被派往北京为学院的图书馆搜集中文书籍。在北京,他遇上义和团运动,并被困在外国公使馆。被困期间伯希和对义和团发动了两次突袭:一次夺取了义和团的旗帜,另一次为那些被围困的人获得了新鲜水果。他的勇敢使他获得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 1901年伯希和22岁,返回河内,成为远东学院的汉学教授。同年第二次到中国考察,为远东学院带回大批汉、蒙、藏文书籍和艺术品。
  • 1902年伯希和第三次到中国考察,收罗大批书籍和雕刻艺术品。
  • 1903年伯希和将周达观著《真腊风土记》翻译成法文并加注释在巴黎出版。
  • 1904年离越南回国。同年在巴黎发表《交广印度两道考》。
  • 1906年6月15日,伯希和与军医Louis Vaillant和摄影师Charles Nouette一起从巴黎出发前往中亚探险。3人乘火车经莫斯科塔什干进入了中国的领地新疆。探险队8月末到达喀什,在俄罗斯总领事馆逗留了一阵子。中国的官员对伯希和流畅的中文感到吃惊,并为探险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方便。探险队离开喀什,第一站到达了图木舒克村,然后前往库车
  • 1907年探险队在库车发现了用婆罗米文书写的久已失传语言的文件。这些失传语言后来被伯希和的老师烈维译解为乙种吐火罗语。探险队在同年9月先行到达乌鲁木齐,伯希和到焉耆调查,10月抵达乌鲁木齐。伯希和在乌鲁木齐获得澜国公赠送的沙州千佛洞写本一卷。
  • 1908年2月,为了查阅敦煌出土的《法华经》古抄本,探险队到达敦煌英国的探险家斯坦因在前一年(即1907年)已经从敦煌的莫高窟约七千余卷古文书。伯希和与保护莫高窟的王圆箓谈判进入藏经洞的事项。在这里伯希和流畅的汉语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伯希和经过3周调查了藏经洞的文件,并选出最有价值的文件约二千余卷。伯希和与王道人谈判,计划重建莫高窟的王道人最后同意以500两官银(约90英镑)的价钱把这些文物卖给伯希和。因为斯坦因不懂中文,他带走的文件中有很多没有价值的东西,相反通晓包括中文在内的13国语言的伯希和选出的文件全都是绝品,其中也包括新发现的唐代新罗僧人慧超所著的《往五天竺国传》、景教的《三威蒙度赞》。同年伯希和在《法兰西远东学院学报》发表《敦煌藏经洞访问记》。
  • 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直隶总督端方和一些学者如罗振玉王国维等出示了几本敦煌珍本,这立即引起中国学界的注意。伯希和发表《中国艺术和考古新视野》向欧洲介绍罗振玉、王国维的研究成果。
  • 探险队一行于1909年10月24日回到巴黎。不过伯希和意外地受到了远东学院同事们激烈的指责,说探险队浪费公款并带回了伪造的文件。他们认为英国的斯坦因已经拿走了敦煌所有的文献。后来斯坦因于1912年出版了《探险旅行记》,宣布还有大量的文件被留在敦煌,对伯希和的疑惑才消释。此后,伯希和发表了《敦煌千佛洞》等多部论文,对汉学带来很大的影响。
  • 1911年—1913年伯希和和沙畹合著《摩尼教流行中国考》。
  • 1921年5月当选为法兰西文学院(金石美文)院士。
  • 1923年任《通报》主编。
  • 1928年在《通报》[讣告](nécrologie)一栏发表《王国维Wang Kouo-wei》,悼念王国维逝世。(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杀)。(T'oung Pao Vol. 26, No. 1, 1928, pp. 70-72 )
  • 1933年发表长篇论文《十五世纪初年中国人的伟大航海旅行》。
  • 1934年发表《吐火罗语与库车语》
  • 1935年12月任法国亚洲协会主席。
  • 1939年当选为中国中央研究院通讯院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伯希和作为法国武官在北京逗留,1945年10月26日在巴黎死于癌症。有人评价说:“如果没有伯希和,汉学将成为孤儿”。巴黎的集美博物馆有一个画廊以伯希和命名,伯希和收集的很多文献被法国国立图书馆保存。

伯希和著有大量汉学专著,其中《十五世纪初年中国人的伟大航海旅行》、《交广印度两道考》、《四天子说》、《支那名称之起源》、《玄奘沙州伊吾间之行程》、《魏略西戎传中之贤督同汜复》、《中国载籍中之梵衍那》、《库车阿克苏乌什之古名》、《高昌和州火州哈喇和卓考》、《吐谷浑为蒙古语系人种说》、《犁靬为埃及亚历山大城说》等书有冯承钧翻译本。

伯希和著作[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王静如〈伯希和教授略传〉:“教授名保罗,姓伯里欧(Paul Pelliot),法国人。‘伯希和’者,教授之汉名也。‘伯里欧’音近‘伯希和’,汉名,盖于音似中,更求有希望和平之意,取义通雅,足证幼嗜汉学。”
  2. ^ 恽毓鼎《澄斋日记》,中国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外部链接[编辑]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亨利·佐治美国土地改革论者和经济学家。孙中山1896年后接触到该书平均地权

  亨利·佐治 书籍: 孙中山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第419页(553字) 【生卒】:1839-1897 【介绍】: 孙中山有时译作佐治基亨利、轩利佐治等,今译亨利·乔治。 美国土地改革论者和经济学家。幼年家贫,未满十四岁便辍学做工。 1858年在加州一家报社工作。1871-1875年与人合办《旧金山每日晚邮报》。 1858-1880年参加民主党政治活动。1886年竞选纽约市长,失败。1897年在再次参加竞选中去世。代表作为1879年出版的《进步与贫因》,因迎合其时人们对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不满情绪,大受欢迎,并被译成多种文字。 该书将正统的李嘉图的地租论赋以新义,把报酬递减律和边际生产力论运用于土地方面,提出经济发展导致土地日益不足,从而使地价上升,游手好闲的地主不惜牺牲生产要素中劳动和资本的代价,为自己攫取更高的收益。这种不劳而获的经济地租,应由国家全部征收。主张取消其他税收,实行征收经济地租的单一税制。并提倡公用事业公有化。 认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垄断土地致富,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实现人类文明共享的“社会主义”。孙中山1896年后接触到该书,接受这一学说,构成以“平均地权”为核心的民生主义。 孙自称:“对于欧美之经济学说,最服膺美人亨利·佐治之单税论”,认为单税法、土地国有最适宜 中国 社会经济之改革。 在民生主义论述中多次征引其观点。
  為什么翻譯官能成為漢學家?為什么通事和買辦沒有分化出學問家? - 民初思韻 (rocidea.com)

烏泰叛亂民國元年(1912年)

烏泰叛亂 烏泰叛亂 內蒙古哲民國元年(1912年)里木盟原副盟長、科爾沁右翼前旗的札薩克多羅扎薩克圖郡王烏泰(1866年-1920年)發動的一場旨在分裂國家的叛亂,叛亂很快得到平息。平叛被稱為“中華民國開國以來的第一件體面之事”。 基本介紹 名稱:烏泰叛亂 時間:民國元年(1912年) 參戰方:札薩克多羅扎薩克圖郡王烏泰 ,吳俊升 結果:吳俊升勝 參戰方兵力:烏泰3000,吳俊升不詳 過程 早在晚清時期,烏泰就與沙俄勾結。辛亥革命爆發後,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在沙俄支持下宣布“獨立”,成立所謂“蒙古國”,並向內蒙古各旗宣示,號召歸順。1912年初,烏泰決定回響外蒙的呼喚,宣布“獨立”,公開叛亂。烏泰一方面派人潛赴外蒙聯絡,請求外蒙和沙俄的支持援助;一方面在本旗及周圍各旗煽動蠱惑,挑唆民族仇恨,號召蒙民起事,驅逐漢人。 洮南知府把烏泰的陰謀活動及時報告給奉天都督趙爾巽,並派人赴王府勸說。烏泰見事已敗露,遂決定立即發動。從8月8日到20日,烏泰接連發布文告,宣告“本旗將及二十萬人結成一體,毫無退志,共願趨向庫倫”。8月20日,烏泰在葛根廟正式宣布科右前旗獨立,發布《東蒙古獨立宣言》:“……共和實有害於蒙古,今庫倫皇帝派員勸導加盟,並由俄國供給武器彈藥,茲宣告獨立與中國永絕。” 烏泰將欺騙脅迫而來的3000多人分三路:中路命錫勒圖喇嘛為元帥,由王府出發,直取洮南;左路命葛根喇嘛為元帥,從葛根廟出發,進攻靖安(今白城子);右路以嘎欽喇嘛為統領,攻取突泉並夾攻洮南。另有一路負責後方治安及糧草接濟。 奉天都督趙爾巽聞訊即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在奉天設軍事統帥部,在昌圖設統帥支部,命駐遼源(鄭家屯)的奉天后路巡防隊統領吳俊升速率所部馳赴洮南前線。同時,黑龍江都督宋小濂率兵警戒嫩江沿岸並進擊科右後旗;吉林都督陳昭常從伯都出兵截擊沙俄可能派出的援軍。此外,還從新民屯附近駐軍抽調步炮兵4個營與第24鎮的騎兵旅配合,警戒遼河地區,並向鄭家屯前進待命。 吳俊升計畫率部由靖安西繞,直攻叛軍要地葛根廟。但他率軍離開洮南後,叛軍卻首先攻占了鎮東縣城。吳遂“於22日督隊馳援,歷戰數時,槍斃蒙兵23名奪獲快槍5桿……當將鎮東克復”。 與此同時,烏泰叛軍的中路統領錫勒圖喇嘛率一部叛軍直抵洮南城北。洮南知府棄城而走,好在吳俊升的巡防隊於23日晚趕回洮南。隨後,雙方在洮兒河南北兩岸展開激戰。吳軍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