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帝国的回忆》试读

 

《帝国的回忆》试读






《帝国的回忆》试读

导读

《纽约时报》自19世纪中期创刊以来,历经150年仍雄踞美国乃至西方主流媒体的领袖地位,这在世界新闻史上绝无仅有。本人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期间,曾比较系统地查阅了《纽约时报》从1853-1997年的对华报道目录索引,并阅读了其中晚清时期的408篇文电。当我发现《纽约时报》对中国的跨世纪追踪报道,其篇幅是如此之巨大、时间是如此之连续、视角是如此之完整时,内心受到很大震动。 19...

  1. 前言: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2. 引子:晚清史是我心中尘封的痛

第一篇 夕照的社会

1854年4月20日 摘自《北华捷报》1854年1月28日 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公告 谨告在华美国商人: 签名于此的金能亨副领事奉命告知在上海的美国公民,他从美国驻华公使馆获得指令:鉴于目前的形势,只要清国允许其他国家的船只自由出入港口而无需交纳海关税,那么,美国船只也只需在出发港提交文件,而无需出具清国的海关结关证明。 清国海关对于其他国家船只实施的规定,同时也适用于悬挂美国国..

  1. 1854年的上海:自由港
  2. 1877年的上海:火轮信使:一个美国人的游记
  3. 1886年的上海:租界见闻
  4. 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5. 1908年的上海:对美贸易出口1055万美元

第二篇 蜕变的文化

1867年8月4日 题记:记者发自香港的报道。 教育在清国人中普及的程度至少与英国不相上下。那些生活在清国社会最底层的苦力,即被人们蔑称为"猪仔"的人,尚且能读和写。普通的民办私塾遍及大清国的每个角落,虽然父母送子女到这些学堂就读必须向它缴纳一笔额外的费用。在大清国有些地方现在已经设有公学,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这些学堂对穷人免费。再就是,在每个城市...

  1. 新闻专稿:清国的官式学堂
  2. 一份清国讣告
  3. 令人恐怖的考试制度
  4. 士:"无知"的知识分子
  5. 功名的授予

第三篇 诡异的内政

1886年8月29日 据香港《每日新闻》: 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他们每天凌晨起床,由宫内惟一的太师授课。①第一堂课是中国文学。当这些皇室学生走进教室时,老师要从他的椅子上起身,接受学生们的"大请",他也回敬一个礼并坐下。 如果功课记熟了,一个学生会把书放在太师面前,然后回到座位反复默记。如果功课没有背熟,太师会叫一个在场的太...

  1. 特稿:清国皇室生活记趣
  2. 述评:光绪皇帝学英语
  3. 李鸿章会见国际禁烟联盟执行秘书
  4. 慈禧召张之洞进京议政
  5. 新闻专稿:清国铁腕袁世凯采访录
  6. 改革的事业:李鸿章遗留下的使命
  7. 日俄战争对大清国的影响
  8. 终于认识到国际影响是一种力量
  9. 袁世凯答美国记者问
  10. 美国被认为是最友好的超级大国

第四篇 艰难的国防

1860年10月9日 据英军随营记者佚名报道: 英军宿营地,距北京东北大门一英里。我们于6日再次扎营。同天夜晚,清国皇室的颐和园、圆明园被联军占领。昨天,小迈克斯、巴夏礼、亨利·洛奇等被清方释放并已回到公使馆。 我4日从离通州六英里的宿营地给你们发了一封信,现在这封信很可能已经到了你们手中。那封信发出的第二天,联军为了寻找鞑靼军队而开始搜索行军,当时预计四五英里外就会发...

  1.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圆明园惨遭洗劫
  2. 另一则有关圆明园事态的单独描述
  3. 日本强制奴化台湾,再损兵250人

第五篇 酸涩的外交

1896年8月29日 题记:大清帝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美获得国宾礼遇,卢杰将军亲自登上"圣路易斯"号邮轮迎接,纽约港欢迎的市民涌动如潮,港湾内百舰齐鸣向清国政治家致敬,据说美国总统将亲自出面接待,而李由美国骑警队护送,已由炮台公园移往华尔道夫饭店。 清国铁腕人物、美利坚合众国的贵宾李鸿章昨日下午2时乘"圣路易斯"号邮轮抵达纽约,他的头衔除大清国...

  1. 新闻特稿:李鸿章访问纽约记
  2.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
  3. 李鸿章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录

第六篇 革命的抉择

1896年10月23日 伦敦,10月22日电: 《环球电讯报》今天下午发表的一篇文章引起此间人士的极大震惊。文章说,苏格兰警场的侦探应英国外交部的要求,在过去数天里一直监视着大清国驻英公使馆。现已查明有两名大清帝国的外交官秘密逮捕和绑架了一名华籍医生,据悉这位名叫孙逸仙的医生是香港人,当他于10月17日经过清国驻英公使馆时突然遭到逮捕,然后一直被扣押在公使馆中。 据《环球电讯..

  1. 孙逸仙博士被清国驻英使馆绑架
  2. 孙中山贷款闹革命,秘密计划大曝光
  3. 孙中山的主张获得证实
  4. 银行家们并未被说服
  5. 清国革命党领袖孙中山
  6. 孙中山现就在美国境内

第七篇 绝境的奋争

1860年7月31日 大清当局终于下定决心制止苦力交易①,这是令人感到满意的。这种交易以其充满着令人最感厌恶的人性虐待而闻名于世,这也完全是妇孺皆知的事情。这种交易百分之百不道德,并且视人的性命如草芥,完全不计后果,其情形完全可以和奴隶贸易相提并论。每年都有数百艘船只搭载着有生命的"货物"离开各个臭名昭著的清国港口。甚至人们并不否认,这些劳工中的大多数人是从...

  1. 述评:契约华工的悲惨境遇
  2. 新闻特写:唐人街上的华人孩子
  3. 再版后记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亨利·佐治美国土地改革论者和经济学家。孙中山1896年后接触到该书平均地权

  亨利·佐治 书籍: 孙中山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第419页(553字) 【生卒】:1839-1897 【介绍】: 孙中山有时译作佐治基亨利、轩利佐治等,今译亨利·乔治。 美国土地改革论者和经济学家。幼年家贫,未满十四岁便辍学做工。 1858年在加州一家报社工作。1871-1875年与人合办《旧金山每日晚邮报》。 1858-1880年参加民主党政治活动。1886年竞选纽约市长,失败。1897年在再次参加竞选中去世。代表作为1879年出版的《进步与贫因》,因迎合其时人们对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不满情绪,大受欢迎,并被译成多种文字。 该书将正统的李嘉图的地租论赋以新义,把报酬递减律和边际生产力论运用于土地方面,提出经济发展导致土地日益不足,从而使地价上升,游手好闲的地主不惜牺牲生产要素中劳动和资本的代价,为自己攫取更高的收益。这种不劳而获的经济地租,应由国家全部征收。主张取消其他税收,实行征收经济地租的单一税制。并提倡公用事业公有化。 认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垄断土地致富,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实现人类文明共享的“社会主义”。孙中山1896年后接触到该书,接受这一学说,构成以“平均地权”为核心的民生主义。 孙自称:“对于欧美之经济学说,最服膺美人亨利·佐治之单税论”,认为单税法、土地国有最适宜 中国 社会经济之改革。 在民生主义论述中多次征引其观点。
  為什么翻譯官能成為漢學家?為什么通事和買辦沒有分化出學問家? - 民初思韻 (rocidea.com)

烏泰叛亂民國元年(1912年)

烏泰叛亂 烏泰叛亂 內蒙古哲民國元年(1912年)里木盟原副盟長、科爾沁右翼前旗的札薩克多羅扎薩克圖郡王烏泰(1866年-1920年)發動的一場旨在分裂國家的叛亂,叛亂很快得到平息。平叛被稱為“中華民國開國以來的第一件體面之事”。 基本介紹 名稱:烏泰叛亂 時間:民國元年(1912年) 參戰方:札薩克多羅扎薩克圖郡王烏泰 ,吳俊升 結果:吳俊升勝 參戰方兵力:烏泰3000,吳俊升不詳 過程 早在晚清時期,烏泰就與沙俄勾結。辛亥革命爆發後,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在沙俄支持下宣布“獨立”,成立所謂“蒙古國”,並向內蒙古各旗宣示,號召歸順。1912年初,烏泰決定回響外蒙的呼喚,宣布“獨立”,公開叛亂。烏泰一方面派人潛赴外蒙聯絡,請求外蒙和沙俄的支持援助;一方面在本旗及周圍各旗煽動蠱惑,挑唆民族仇恨,號召蒙民起事,驅逐漢人。 洮南知府把烏泰的陰謀活動及時報告給奉天都督趙爾巽,並派人赴王府勸說。烏泰見事已敗露,遂決定立即發動。從8月8日到20日,烏泰接連發布文告,宣告“本旗將及二十萬人結成一體,毫無退志,共願趨向庫倫”。8月20日,烏泰在葛根廟正式宣布科右前旗獨立,發布《東蒙古獨立宣言》:“……共和實有害於蒙古,今庫倫皇帝派員勸導加盟,並由俄國供給武器彈藥,茲宣告獨立與中國永絕。” 烏泰將欺騙脅迫而來的3000多人分三路:中路命錫勒圖喇嘛為元帥,由王府出發,直取洮南;左路命葛根喇嘛為元帥,從葛根廟出發,進攻靖安(今白城子);右路以嘎欽喇嘛為統領,攻取突泉並夾攻洮南。另有一路負責後方治安及糧草接濟。 奉天都督趙爾巽聞訊即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在奉天設軍事統帥部,在昌圖設統帥支部,命駐遼源(鄭家屯)的奉天后路巡防隊統領吳俊升速率所部馳赴洮南前線。同時,黑龍江都督宋小濂率兵警戒嫩江沿岸並進擊科右後旗;吉林都督陳昭常從伯都出兵截擊沙俄可能派出的援軍。此外,還從新民屯附近駐軍抽調步炮兵4個營與第24鎮的騎兵旅配合,警戒遼河地區,並向鄭家屯前進待命。 吳俊升計畫率部由靖安西繞,直攻叛軍要地葛根廟。但他率軍離開洮南後,叛軍卻首先攻占了鎮東縣城。吳遂“於22日督隊馳援,歷戰數時,槍斃蒙兵23名奪獲快槍5桿……當將鎮東克復”。 與此同時,烏泰叛軍的中路統領錫勒圖喇嘛率一部叛軍直抵洮南城北。洮南知府棄城而走,好在吳俊升的巡防隊於23日晚趕回洮南。隨後,雙方在洮兒河南北兩岸展開激戰。吳軍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