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1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到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世界东
方最大的国家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从帝制向共和,这个 古老的东方大国在经历艰难的
蜕变。不同于以往中国经历的朝代更替,此时的世界早已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世界。世
界各国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对于这个东方大国 发生的变化,不能不关注 。特别当时
主导世界的英法美日俄等大国,更是权利更替中的中国各方争取支持的对象。这篇文章
说说世界各国特别是当时的 列强在这个变革中的态度和看法。
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广总督瑞澄、北洋陆军第八镇张彪从武昌城中败退出来之后,即向
各国驻汉口领事求助,请求炮轰武昌民军。驻汉口的英、法、日、俄、 德五国领事在
10月13日召开领事团会议,会议接受法国领事建议,对武昌起义保持中立,对武昌起义
不加干涉,并在17日,正式发布告表示严守中立。
此时身在美国的孙中山在获悉武昌起义成功之后,10月14日在美国致电英国金融界,呼
吁伦敦、纽约、旧金山、新加坡、西贡和马来西亚等地金融界给予 中国革命以财政支
持。同时表示:“共和国承认满洲政府给予外国人的一切特权和租让权。”在美期间,
孙中山还寻求机会与美国国务卿会晤,但未达成。
各国虽然持守中立,不派兵支持清政府或国民革命军,但不代表各国没有自己的利益考
量,并暗中与其中一方勾结。10月16日,日本外务大臣通过驻华公 使向清政府表示,
日本政府已采取措施,保证日方供给军火讨伐革命军,希望清政府改变对日态度,尊重
日本在满洲地位。10月23日,清廷陆军部与日本洋行签 订与武器买卖有关的借款合约
。24日,日本内阁通过“关于对清政策”决议,日方觊觎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强化日方在
满洲的权益。之后的27日,清廷度支部还与 法国财团签订借款协议。
各国虽然采取了严守中立的态度,但所有人都对辛亥革命蔓延的趋势没有完全的预期。
等到革命从湖北一省一省扩展开来的时候,各国驻华负责人都感受到了 局面的失控。
于是在11月3日,英、德两国驻华海军司令先后电各自海军部,要求同美、日、法、德
(英)各国,各派兵1500人来华保护租界安全。11月 23日,各国驻北京公使团,以形
势危急为由,向北京增兵。
也在11月3日,与中国更近的日本人,对局势观察则更加清楚透彻。外务大臣给日驻华
公使的电文中明示“政府方阵是务必同袁世凯保持密切关系,望遇事 以此方阵妥善处
理。”可见日方已经观察到在晚清这个棋盘上,袁世凯的重要性。而当时的世界老大,
英国反应则要迟钝很多,一直到11月15日,才表明对袁世 凯“怀有及其友好的感情”
,并表示愿意给予“一切外交上的支持”。而反观此时,从美国横跨大西洋来到英国的
孙中山,在英国并没有得到多高规格的接待,也没 有为民国革命军这边争取到任何实
质的支持。不过几天后,孙中山在法国倒是造访了法国众议院,并提出了法国政府承认
中华民国的请求。不过孙在法国无论是经济 上还是政治上的请求都遭拒绝。
对于此时清廷与革命方在整体上的争论,各国也在与双方接触中表露着自己的态度和看
法。11月18日,日本公使和袁世凯交流时表示“以君主立宪统一全 国,实为万全之策
”。之后日本公使多次探访袁世凯探询国体问题意向。之后日本公使还向英国公使商量
中国国体问题,这两个君主立宪国家自然支持中国采取君主 立宪政体。英国公使还提
出了,册立孔子后代为皇帝的想法。日本驻美代办照会美国务卿,提议建议一个名义上
的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列强保护。
特别有必要说一下此时的外蒙局势,以及俄国乘机霸占领土、扩大势力范围的行为。12
月1日,外蒙活佛在俄政府策动下发动政变,于库伦(今乌兰巴托) 宣布独立,建立大
蒙古国,组织政府,驱逐清驻蒙古大臣。12月31日,俄公使照会清外交部,提出中国不
得干涉外蒙内政,不得驻兵外蒙等五项要求。俄国趁乱 企图将外蒙完全划到自己的势
力范围之内。1912年1月4日,法外交部照会俄驻法大使,表明支持俄在中国北部特权扩
展至北满、新疆、外蒙。1912年2月 1日,俄军助蒙古军队攻击胪滨府,被击退。2月4
日,俄、蒙军队再次合围胪滨府,清廷方退守,胪滨府被俄蒙军队占领。南方代表伍廷
芳、北方代表唐绍仪,要 求双方尽快达成协议、停止冲突。
除了沙俄,邻国日本也没闲着。1月29日,日方与内蒙古亲王在北京签订协定,以应对
俄在外蒙采取的行动,力图将内蒙划入日方的势力范围。2月3日,孙中山和日本商界人
士会谈满洲租借问题,日方提出的方案得到孙的认可。双方达成协议,但在英国人的压
力之下,未能实现。
不过列强在双方停战以及和议过程中还是发挥了不少积极作用的。12月2日,南北双方
在英汉口总领事协调磋商之下,首次达成停战协议,之后又在12月 6日达成第二次停战
协议。12月7日,英外交大臣牵头汇同法、德、美三国驻英大使,向各国政府提议,由
四国银行立即向袁世凯政府提供财政支持。12月20 日,英、日、德、法、俄、美六国
领事照会正在上海和谈的南方代表伍廷芳、北方代表唐绍仪,要求双方尽快达成协议、
停止冲突。1912年1月4日,英、日、 德、法、美等国驻华军队司令官以滦州新军起义
为由,向京奉铁路京榆段沿线派驻军队。1912年1月12日,梁士怡会见英国公使,探寻
列强对袁世凯在清帝退 位后组织临时政府的态度,英国表示对“袁世凯拥有极强的信
任”。2月8日,美国国务卿致函德驻美大使,表示美国政府对于中国时局的看法,主张
列强“保持共 同行动之策略”,反对“单独行动以及干涉中国内政之举”。
以上是从武昌起义到清帝退位之间,英、法、美、德、日、俄等列强的作为,是非对错
供大家评判。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华夏文摘】易桂鸣:庚子之殇: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男爵夫妇 发

  【华夏文摘】易桂鸣:庚子之殇: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男爵夫妇 发 发表于   2021 年 11 月 02 日   由   舟巷 (1)克林德男爵其人 (图1, 克林德男爵公使) 克林德男爵被任命为德意志帝国驻墨西哥国公使前,曾经在中国服务长达10年,先后出任驻广州、天津等地的领事。克林德了解中国,粗通汉语,调往墨国任公使,虽然升官了,但是才非所用,知觉屈就。所幸墨国不过是他外交生涯中的一个中转站。他自认中国才是他施展拳脚之地。 克林德男爵出生于德国一个贵族世家,长年漂泊海外,年过40仍未婚娶,是一名准钻石王老五。出使墨国时,他经常往返美、墨两地,频繁出现在华盛顿DC上流社会。他的每次到来,都引来不少家境富裕的美国家长的关注。1890年代,美国工业革命成功摧生无数北美富豪,这些祖先来自欧洲的美国富人,意欲寻根,追求名门,让自家的女孩子远嫁欧洲贵族。克林德男爵当时是一个炙手可热的求婚对象。由于经常出入华府上流社会,他得以结识时年芳龄26的富家小姐莱德亚特——莱德亚特小姐之父,当时是密执根中央铁路公司总裁。 克林德男爵与莱德亚特小姐,于1897年2月25日在牧师主持下,海誓山盟,结下良缘。这桩时尚的跨国婚姻,标志着没落的欧洲贵族,与富得流油的美国富家小姐联姻,日渐式微的贵族,获得源源不断的新资注入,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得以延续。 迎娶豆蔻年华的莱德亚特小姐时,克林德男爵年届44岁。他当时已经是德皇威廉二世意欲称霸世界的德国不可多得的杰出外交官。富有而漂亮的莱德亚特小姐,也因此婚姻而亮丽变身成了令人仰慕的“男爵夫人”。 (图2, 男爵夫人莱德亚特) 莱德亚特小姐嫁给克林德男爵之前,从未到过中国;她与中国无缘无故,对这个遥远、古老的东方之国,毫无概念。她更没有想到,随夫君出使中国,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 在墨国大使任上两年抱得美人归的克林德男爵,终于在1899年4月如愿获调北京,出任德意志帝国驻大清国公使。然而,当这对璧合珠联的男爵夫妇抵达中国北京时,甚嚣尘上的“义和拳”暴乱,席卷中国华北——两百多年的满清王朝,在内忧外患夹击下,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图3,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号称刀枪不入的义和拳民) 1900年6月19日下午,在北京公使任上约一年后的这天,克林德男爵和另外十一位驻北京的外国使节,同时收到一个大号的深红色信封。男爵夫人亲眼看着丈夫克林德打开信封,取出里面的

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荒诞角色

  受辱的“中立”——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荒诞角色 2014年06月03日10:11   来源: 北京日报 原标题:受辱的“中立” 尽可能大的一块 1900年春夏之交,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山西、直隶和东北地区蔓延开来,并得到了清廷的支持。由此引发八国联军从天津大沽登陆,一路攻入北京。 八国联军之中有沙俄一部,但只是他们入侵中国的一小支部队。真正的俄军主力,是远远超过八国联军总数的十五万人。义和团运动刚刚在东北兴起,沙俄便看到了机会,其陆军大臣说:“这将给我们一个占据满洲的借口。”“中国在衰亡、崩溃,俄国应当利用这一时机,攫取尽可能大的一块。” 这“尽可能大的一块”,就是整个中国东北。十五万俄军打着镇压义和团、保护东清铁路的旗号,兵分七路,席卷而来。当时,清政府在东北的驻军满打满算不过九万人,根本不是俄军对手。当年10月6日,沙俄军队会师铁岭,占领东北全境。 即便是在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时候,列强往往也要为自己的殖民侵略找个漂亮的理由。沙俄要修筑东清铁路,打着和清政府共同防御日本的幌子。1897年12月,沙俄舰队开进大连湾,强租旅顺,给清政府的解释是共同协防一个月前占领了青岛的德国。这样的伪饰当然只是空头支票,但清政府一来无力抗拒,二来又看到了“以夷制夷”的空间,都应承了下来,还答应东清铁路开辟一条支线连接旅顺。由此形成了东清铁路的“丁”字形结构。 而这一次的入侵,沙俄连空头支票都没开。他们俘虏了盛京将军增祺,强迫他在《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上签字画押,规定遣散华兵,交出军火,拆毁炮台,俄国驻军监管奉天行政等内容,完全是赤裸裸的侵略了。 不过,沙俄还是想给清政府一点儿“甜头”,他们抢先承认流亡西安的慈禧集团的合法性,接受其议和要求,接纳李鸿章为议和代表,甚至第一个向列强倡议从华北撤军。沙俄以为这一打一拉,就会换取清政府承认其对东北的占领。 后来的历史表明,沙俄这一次错估了清政府委曲求全的底线。 喻大华说,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放弃东北是一个足以危及其政权存续的严重事件。东北是中原屏藩、京津门户,东北一失,国家安全无从谈起。更为重要的是,东北是“发祥之地,陪都在焉,列圣陵寝在焉,万万无不收复之理。” 1901年1月1日,清政府任命杨儒为全权大臣,与沙俄商办交收东三省事宜。 杨儒是晚清外交使节中为数不多的“硬骨头”,往返沙俄谈判十余次,在威逼利诱之下不为所动。俄方不放弃霸占东北的根本立
  胡成:何以心系中国——基督教医疗传教士与地方社会(1835—1911)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0 何以心系中国 ———基督教医疗传教士与地方社会 (1835 — 1911)*   胡 成   内容提要  在近代来华的基督教医疗传教士的记述中较多地记载了他们初到一地 , 虽曾遇到当地士绅和官府的排斥 , 却也得到一些普通民众的热心帮助 ; 随着熟悉和了解程度的加深 , 他们与中国地方社会、普通民众多能成为和睦相处乃至相扶相助的邻里和街坊。此外 , 由于基督教医疗传教士在华的社会生活条件优于西方 , 医疗工作得到当地社会和普通民众的高度尊敬和慷慨捐助 , 致使他们很多人“心系中国”。在这个意义上 , 基督教医疗传教士在中国社会取得成功 , 并非仅由于西方近代医学在治疗方面的优越及其个人的奉献精神 , 还在于中国作为一个高度世俗化的社会 , 普通民众的质朴、良善和地方社会的慈善传统。更重要的是 , 中国地方社会和普通民众对基督教医疗传教士的接纳和善待 , 深刻影响到这些随不平等条约而强行闯入的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重新认识和文化反省。 关键词  中外交往 基督教 医疗传教士 西方近代医学 地方社会   在近代东西方交往或中外两个文明接触和碰撞的研究中 , 传教士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群体 , 迄今为止中外学术界大致形成了三种研究典范 : 一是 1960 年代兴起的侵略 / 反抗 ( 冲击 / 反应 ) 的历史理念 , 讲述传教士如何将基督教引入中国 , 受到当地官绅和民众的攻击和排斥 , 较多关注 19 世纪中后期在各地爆发的教案 , 以及义和团时期的盲目排外**件① ; 二是 1970 年代兴起的改造中国以及后来的现代化研究模式 , 讲述传教士如何用西方文明改造中国 , 较多关注传教士通过改善中国天文历法、翻译西方学术著述、创办学校、医院 , 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变革② ; 三是最近兴起的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典范 , 较多关注传教士如何改变传教策略 , 注意利用科学而非宗教 , 尽力化解中国社会的敌对情绪而进行的文化适应和调整。③然而 , 从进一步研究的角度来看 , 尽管这三种研究典范各有侧重 , 但似都较多关注传教士遇到的文化抵抗 , 以及中国地方社会和普通民众在文化变革过程中的被动接受 , 而较少注意中国地方社会和普通民众的理性应对和积极推动———即中国社会的历史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