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章克(1902年-1990年),陳友仁以及宋慶齡流亡海外時期的秘書[1],南京汪精衛政權的宣傳部次長。 目錄 1 早年 2 陳友仁和宋慶齡的秘書 3 宣傳部次長 4 入獄 5 晚年 6 參考 早年 章克,原名章勝榮,浙江杭州人,1904年4月出生於基督教家庭,其祖母為美南長老會傳教士司徒雷登家的女傭。1922年畢業於秀州中學,司徒雷登就任燕京大學校長時,他得以在燕京半工半讀[2]。章克在北京期間,1923年加入共青團,1924年轉變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擔任交通員,為李大釗傳遞情報。1926年秋赴廣州參加北伐。 陳友仁和宋慶齡的秘書 大革命期間,章克擔任廣州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陳友仁的秘書、翻譯(陳友仁不會中文)。1927年7月,武漢政府形勢變化,章克受陳友仁指派,隨同蘇聯顧問鮑羅廷以及陳友仁的兩個兒子逃離武漢,經陸路從鄭州、寧夏,穿過西北戈壁沙漠赴蘇聯[3],不久陳友仁、宋慶齡與鄧演達三位國民黨左派領袖均逃往莫斯科。章克擔任他們的秘書,又受僱於莫斯科中山大學東方研究所任譯員。1928年,宋慶齡離開蘇聯莫斯科,移居德國柏林,陳友仁派遣章克擔任其秘書,負責提供生活上的照顧。1929 年秋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後復應宋慶齡之召,回國協助鄧演達等籌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今之中國農工民主黨),1930年該組織在上海正式成立後又被派往北京籌建該組織,併兼執教於北京大學經濟系。1931 年夏同周谷城、郭冠傑、張寶衡等3人奉鄧演達之意調往廣州,籌建該組織,同時兼職中山大學教授。其時,鄧演達在上海波捕,章克多次赴滬營救均無效,1931年11月鄧被殺害。1933年秋,章克與陳友仁、章伯鈞3人應李濟深之邀,跟隨陳友仁組建福建政府反蔣,失敗後去香港。1937年抗戰爆發後,章克赴武漢參加抗戰,任中央青年幹部訓練團教官。武漢淪陷後,赴香港任宋慶齡陳友仁秘書,協助宋陳做國際宣傳工作。一說章克亦同時為軍統服務[4]。1941 年12月日寇侵占香港.宋慶齡於九龍陷敵前天離港赴渝,章克與陳友仁滯留香港。陳友仁被日軍拘捕,軟禁於上海。章克系陳之秘書,隨同來滬,靠借貸過活。後由前在鄧演達手下工作的共產黨員呂一峰之邀,參加潘漢年領導下的地下工作,被派往汪偽漢奸政府,任宣傳部次長。 宣傳部次長 1944年,陳友仁在上海去世。年底,受潘漢年指派,宣傳部長林伯生推薦,章克出任南京汪精衛政權的宣傳部次長。並和汪馥泉、呂一峰等人在南京創辦《大公周刊》,消息來源來自塔斯社,發行量較大[5]。由於該刊物登載敏感消息,日本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於1945年7月10日下令查封《大公》周刊。 入獄 1945年日本投降後,章克被軍統以漢奸罪及通匪(指新四軍)罪判重刑關押於上海提籃橋監獄[6],得到當時美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和軍統負責人鄭介民的幫助,僅判刑三年,一年後被假釋出獄[7]。 晚年 1952年奉命在聖約翰大學執教,院系調整後併入上海財經學院。1955年4月19日,章克因潘漢年反革命案被捕,1957年以漢奸、特務罪名被判刑12年,再次關押於上海提籃橋監獄,在獄中翻譯了科技資料180餘萬字。曾與倪柝聲、金魯賢、杜滄白、譚伯魯分在同一個政治學習小組[8]。後轉往北京秦城監獄。刑滿後恰逢文化大革命期間,未能釋放,直到1976年出獄[9]。1978年以後平反,回到上海財經大學,退休後回到原籍。 1980年接宋慶齡函邀去京,宋熱情接待,並通過鄧穎超等為章克聯繫工作,但因潘案未平反,無法正式安排工作。 1984 年正式平反,法院撤銷1955年判決,上海公安局通知上海財經大學,正式恢復了章克的教授職稱和待遇。但其時,章克已屆80高齡,即行退休,每月領取229元退休金。於1990年4月22日逝世於山東。 參考 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編輯出版《回憶宋慶齡》紀念文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復旦大學近代中國人物與檔案文獻研究中心 金魯賢回憶錄—絕處逢生 第五章 獄中生活 上海監獄 1960-1962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宋慶齡》08章 1927年的武漢 金魯賢回憶錄—絕處逢生 第五章 獄中生活 上海監獄 1960-1962 汪伪首都的《大公》周刊与章克. [2015-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1). 上海监狱志 >> 第十一章人物 >>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提篮桥监狱关押的部分汉奸犯简介.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4). 上海监狱志 >> 第二章刑罚执行 >> 第六节 假释.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6). 金魯賢回憶錄—絕處逢生 第五章 獄中生活 上海監獄 1960-1962 汪伪首都的《大公》周刊与章克. [2015-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1). 分類:1902年出生1990年逝世杭州人燕京大學校友提籃橋監獄囚犯秦城監獄囚犯汪精衛政權人物章姓
亨利·佐治 书籍: 孙中山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第419页(553字) 【生卒】:1839-1897 【介绍】: 孙中山有时译作佐治基亨利、轩利佐治等,今译亨利·乔治。 美国土地改革论者和经济学家。幼年家贫,未满十四岁便辍学做工。 1858年在加州一家报社工作。1871-1875年与人合办《旧金山每日晚邮报》。 1858-1880年参加民主党政治活动。1886年竞选纽约市长,失败。1897年在再次参加竞选中去世。代表作为1879年出版的《进步与贫因》,因迎合其时人们对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不满情绪,大受欢迎,并被译成多种文字。 该书将正统的李嘉图的地租论赋以新义,把报酬递减律和边际生产力论运用于土地方面,提出经济发展导致土地日益不足,从而使地价上升,游手好闲的地主不惜牺牲生产要素中劳动和资本的代价,为自己攫取更高的收益。这种不劳而获的经济地租,应由国家全部征收。主张取消其他税收,实行征收经济地租的单一税制。并提倡公用事业公有化。 认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垄断土地致富,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实现人类文明共享的“社会主义”。孙中山1896年后接触到该书,接受这一学说,构成以“平均地权”为核心的民生主义。 孙自称:“对于欧美之经济学说,最服膺美人亨利·佐治之单税论”,认为单税法、土地国有最适宜 中国 社会经济之改革。 在民生主义论述中多次征引其观点。
评论
发表评论